转型中的中国:中国发展能力 —— 失衡问题、发展拐点与超越周期
 微wx笑
微wx笑 2025-10-31【文摘】
 2025-10-31【文摘】
 0
 0 0关键字:
失衡  拐点  周期
 0关键字:
失衡  拐点  周期  
《China in Transition: China's capacity - the imbalances, the inflections, and beyond cycles》是高盛于2024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,核心围绕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展开深
《China in Transition: China's capacity - the imbalances, the inflections, and beyond cycles》是高盛于2024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,核心围绕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展开深入分析,揭示了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、周期性拐点的关键驱动因素,以及长期产业整合的路径。以下是其核心内容:
一、产能过剩的现状与行业分化
报告聚焦中国七大制造业(空调、太阳能组件、锂电池、电动汽车、功率半导体、钢铁、工程机械),指出其中五大行业存在显著产能过剩,产能超过全球需求总量。具体表现为:
- 价格大幅下跌:2023年初至2024年,光伏组件、锂电池等产品价格跌幅达10%-55%。 
- 利润率接近冰点:部分行业现金利润率趋近于零甚至为负,例如光伏行业每瓦现金利润仅0.04元,锂电池度电利润为122元。 
- 出口激增但引发贸易摩擦:2020-2023年,这些行业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达20%,但低价出口导致欧美国家加征关税,如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实施新关税政策。 
行业分化明显:
- 光伏和锂电池:最接近供需平衡拐点,因资本开支放缓(如太阳能行业2025-26年资本支出计划削减50%)和需求持续增长(全球新能源转型),预计2028年前后利润率回升至光伏0.11元/瓦、锂电池137元/度。 
- 电动汽车和功率半导体:产能过剩最严重且整合难度最大,资本支出仍在扩张(电动车行业资本支出/销售比率达17%),成本曲线陡峭,尾部企业退出缓慢。 
二、产能过剩的根源与周期性逻辑
(一)核心成因
- 需求波动与投资错配:过去行业需求快速增长但难以精准预测,导致投资不足与过剩交替出现。例如,电动车行业因政策刺激和市场预期过热,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63%。 
- 政策补贴的双刃剑效应:直接补贴虽缓解短期压力(影响行业息税前净利润2-10%),但扭曲市场信号,延缓低效产能退出。例如,光伏行业早期补贴导致大量中小企业涌入,加剧竞争。 
- 成本曲线扁平化:多数行业头部与尾部企业成本差距缩小(如太阳能行业现金利润率差距从74%缩至44%),削弱了市场自发整合动力。 
(二)周期性拐点判断框架
高盛提出周期见底三法则:
- 经营性现金流(OCF)接近零或为负:反映行业盈利恶化至极限。 
- 资本开支削减:企业开始收缩产能(如功率半导体行业从扩张转为资本支出负增长)。 
- 需求复苏:终端需求回升(如2025年国内太阳能安装需求同比增长150%)。 
当前,太阳能行业最接近拐点,但电动车、功率半导体等行业因资本开支持续扩张和需求透支(如电动车以旧换新政策提前释放16%的2025年需求),拐点延迟至2026-2027年。
三、政策干预与长期产业整合
(一)短期政策的双刃剑
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以旧换新计划(覆盖汽车、家电等)暂时缓解了产能压力,例如:
- 电动车:2024-25年提前释放230万辆需求,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的58%提升至2025年的63%。 
- 空调:拉动1.78亿台需求,占2025年预计总量的16%。 
但政策刺激也带来长期风险:
- 需求透支:补贴结束后,2026-28年产能利用率可能回落3-6%,重回过剩状态。 
- 尾部企业续命:价格通缩放缓使低效产能得以维持,阻碍行业集中度提升。 
(二)长期整合路径
- 供给侧改革深化:需通过环保、能耗标准淘汰落后产能,例如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政策推动头部企业兼并重组。 
- 技术升级与全球化:头部企业通过海外建厂(如宁德时代在德国扩建电池厂)规避贸易壁垒,同时提升技术壁垒(如比亚迪刀片电池专利)。 
- 市场自发整合:光伏、锂电池等行业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(如隆基绿能的硅片单耗低于行业平均10%)逐步挤压中小企业市场份额。 
四、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
中国产能过剩通过出口外溢效应重塑全球产业格局:
- 价格冲击: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价格下跌导致欧美本土企业利润率下降,倒逼其加速技术升级或寻求政策保护。 
- 供应链重组:欧美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等政策扶持本土产能,例如美国计划2030年本土锂电池产能占比达80%,削弱中国供应链主导地位。 
- 绿色转型竞争: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能优势(如全球50%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)加速全球能源转型,但也引发"产能竞赛"和贸易摩擦。 
五、结论与展望
报告认为,中国产能过剩是转型期的必然代价,需通过周期性调整+结构性改革实现再平衡。短期看,政策刺激可缓解阵痛,但长期仍需依赖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。预计到2028年,光伏、锂电池等行业将率先走出低谷,而电动车、功率半导体等行业整合周期更长。中国经济的韧性(如超大市场规模、完整工业体系)为转型提供支撑,但全球需求疲软和贸易壁垒仍是主要风险。
这一分析框架不仅为投资者评估行业风险提供了依据,也为政策制定者优化产能治理(如减少直接补贴、完善退出机制)提供了参考。未来,中国能否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培育新质生产力(如AI、人形机器人),将决定其能否实现从"世界工厂"向"全球创新高地"的跨越。
本文为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








